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知識典故 >> 傳說典故 >> 伯益挖井 |
伯益挖井
|
|
打一眼水井在現(xiàn)代人眼里是件普通的事。但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挖一眼水井比現(xiàn)代打一口石油井要難得多。水是一切生命的源 泉。整個地球分配比例是:三山六水一分田。看來水占了地球主要面積。 傳說黃帝定居陜西以北黃土高原后 連年五谷豐登豐衣 足食吃水用水卻成了頭等大事開始人們都用雨水遇到天旱群民因吃不到水只好又遷回離河水較近的半坡山川居住。不長時間定居在黃土高原的群民幾乎紛紛走散各奔東西。黃帝為吃水問題常常發(fā)愁有一天他找來懂地質(zhì)的伯益詢問如何解決高原吃水用水問題。伯益說:“ 過去咱們的群民都在半山坡居住前有河水背靠樹林如今定居在黃土高原什么都好就是無水可取。我想了很長時間最好在平地挖水窖把雨水盛起來供群民用水”。黃帝沉思了半天說:“這倒是個辦法不妨先試一試。”伯益動員凡五戶人家挖一個水窖。不多久群民都挖成了水窖。由于不懂如何處理水窖內(nèi)滲水技術(shù)每盛滿窖水很快就全滲完了。等到人們用水時個個成了干窖。 所以打成的水窖等于無用。 有一天伯益一個人去深溝底擔(dān)水看見綠汪汪的泉水獨(dú)一個蹲在泉水旁邊上下觀察。他想如果從高原上挖一個深洞一直挖到溝底通到有水的地方。人們用水時再用繩子往上吊需用多少吊多少再也不愁無水可用了。 伯益的想法得到黃帝支持。他積極組織人力選好地形整天帶領(lǐng)群民挖井。一直挖到底果然出水了伯益高興向黃帝報喜群民們到處歡騰到處高喊;“伯益把水挖出來 了!”井挖成了水也出來了就是吊不上來。人們干著急沒辦法。原因是伯益挖井時只顧往下挖土沒注意井身的端正。幾十丈深的井洞歪歪扭扭。當(dāng)人們用繩子系著尖底瓶從井口放下去還沒放到井底就被歪扭的井洞把陶制尖底瓶碰破打碎。后來有人又采用木桶吊水木桶雖然一下子碰不破但盛滿的水被歪扭的井洞一碰水就全灑了。人們爬在井沿上一眼就可望見井底的水波可就是吊不上來。群民都埋怨伯益是勞民傷財遠(yuǎn)水解不了近渴。 有一天黃帝突然召集全體群民開‘慶功大會’人們紛紛走來相互詢問:黃帝為誰開慶功會!大家都不知道等人們到齊后黃帝站起來向群民宣告:“今天召集大家來專門慶賀伯益在黃土高原上打井成功作出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沒等黃帝說完群民們就紛紛議論說:挖了口歪歪扭扭的黑窟窿只能照見水就是用不上水這能算作功勞有啥可慶賀的?……黃帝聽到這些議論接著又說:“開天辟地以來高原上能挖出深井水這本身就是了不起一件大事這就奠定了我們能不能在黃土高原上定居下來生存下去。至于井身(洞)挖歪了一時吊不上來水這是小事咱們挖它十口八口把井身(洞)挖端正問題不就解決了吧?”黃帝講完親手獎給伯益兩張虎皮一件鹿皮掛。接著又把伯益挖井的地方命名為“井兒村”(此村現(xiàn)在陜西寶雞蟠溪鄉(xiāng))。 從這以后挖井又重新開始了。由于吸取了第一口井教訓(xùn)第二、第三口井相繼挖成功了。很順利地把水吊上來。井水不僅清涼又特別干凈人們食用后疾病也大大減少。黃土高原就成為人們唯一生存源泉。早先因高原無水被迫遷走的群民都紛紛遷返回到黃土高原定居。幾年來遷居的群民越來越多為了便于管理黃帝命伯益、常先、大鴻等大臣以井劃分區(qū)域因而就出現(xiàn)了:“八家為井井井四道;而分八宅同井而飲。存亡更守井為一鄰鄰為三朋朋三為里。里為五邑邑十為都都十為師井井有序。”黃帝政治經(jīng)濟(jì)從此走向正規(guī)軌道。 |
|
|
|
|
|